肖时珍|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对话:武陵源的蝶变
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对话:
武陵源的蝶变
肖时珍
今天我主要是从案例的角度来分析遗产的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对话。我将围绕着武陵源经历的蝶变进行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陵源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图1是武陵源遗产地的范围图,图中左下角是其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柱的景观。
武陵源遗产地的面积是264平方公里,缓冲区的面积是126.8平方公里,总面积是390.8平方公里。黄色的区域是遗产地的面积,绿色的区域是缓冲区域的面积。图2引自武陵源地质公园范围图,紫色的线代表行政区的范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同时是缓冲区外围的边界范围。
橙色的区域标注的是 P ,即二叠系的石灰岩,其最中心的地方是石灰岩。而周边的一圈标注的是 D, 即泥盆系的石英砂岩。而外围绿色的区域,是志留系的非喀斯特岩层。可见武陵源发育了非常独特的地貌景观。
从图3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一种是在下方的石英砂岩柱的景观,中国的地质学家把它界定为张家界地貌。其中有许多石柱景观,是武陵源的中泥盆统的石英砂岩。而在北部发育的岩层是下二叠统的石灰岩。综上,上层发育的是喀斯特地貌,而下层发育的是石英砂岩地貌。
把石英砂岩柱和低层岩性叠加来看,会发现石英砂岩柱密集的分布在泥盆系的石英砂岩内。所以大多游客需要从索溪镇出发,乘坐索道或者电梯到山顶,在山顶观赏武陵源周边的石英砂岩柱景观。
1992年12月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自然遗产属性,满足的标准是美学标准。遗产委员会对武陵源的评价是,武陵源景色绮丽壮观,位于中国中南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多公顷。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砂岩峰,大部分是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有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同时委员会提到了武陵源茂密的阔叶林,以及40余个洞穴。在喀斯特地区有很多洞穴,以及两座天然形成的天生桥,其中一座达357米。
武陵源的一个重要价值是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价值,武陵源的动植物栖息地有潜力满足第十条标准而列为世界遗产。从中可知,武陵源是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已有30周年。同期列入遗产名录的中国自然遗产地,有黄龙和九寨沟。今年是武陵源30周年庆典,其经历了非常不容易的30年。因此我汇报的第二个方面是武陵源的历史。
早在80年代初期,武陵源地区居民的生活比较贫困,老百姓过着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活,例如砍树等行为时有发生,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从齐老师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武陵源当时的生态景象,同时从图5可以看出村民的生活情况。武陵源最初分属于三个县、两个地级市。在198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是国家森林公园的门票站的入口。游客从这里进去之后,不仅游览了这里的范围,也游览了另一边的范围。但是门票的大部分收益被森林公园门票站所在的区域收走了,所以三个线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冲突非常激烈。
曾经有一次最大的冲突发生在水扰寺门,惊动了国务院。随后国务院把整个区域划为一个行政区,并设立一个国家风景名胜区。可见武陵源非常特殊,全区行政区的范围都是风景名胜区的范围。申遗时,武陵源依托于风景名胜区进行申报。由此可知武陵源全区行政区范围内,要么是黄色区域的遗产地,要么是绿色区域的缓冲区。武陵源整个区域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难以处理和解决的,因此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的历史。
最初是在1982年,武陵源成立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88年,武陵源的冲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设立了武陵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武陵源依托于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2004年,武陵源成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2007年,武陵源在旅游方面不断晋级,成为5A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武陵源成为文明的风景旅游区。
直到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每三年召开的一次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展望中,武陵源被给予重点关注,这是武陵源蝶变的很关键的里程碑之一,也是IUCN 第一次开展遗产保护展望的相关工作。2017年,在IUCN第二次自然遗产保护展望中,武陵源再次被评价为重点关注类。2020年,通过大家各方面的努力,武陵源晋级为较好类。我认为武陵源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区域,它进入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其中的蝶变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2014年IUCN第一次开展全球的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的部分进行保护展望时, IUCN把所有的自然遗产地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GOOD,第二类GOOD WITH SOME CONCERNS。第一类是好,第二类是比较好。第三类是SIGNIFICANT CONCERN,是重点关注。第四类即红色的区域CRITICAL,是部分列入濒危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而中国从2014年至今,只有两个遗产地在第三类,没有遗产地在第四类,绝大部分是在第二类,极少数部分在第一类。2014年和2017年武陵源在第三类,2020年第三期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展望时,武陵源升级为第二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样的工作,是怎样发生蝶变,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团队非常荣幸,从2010年开始参与到武陵源的相关工作中。在过程中,中山大学的张朝枝教授团队、同济大学韩锋教师团队,以及中大其他相关老师、中南林等大学科研机构,都给予了武陵源诸多技术支撑和指导。
其中1998年IUCN认为山谷的入口,即森林公园锣鼓塔的入口,有大量的城市化现象,武陵源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过度运营建设的世界遗产。尚不清楚这些对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何不利影响,但他们认为对美学价值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1998年第一次国际关注之后,武陵源引起中国政府高度的重视,国务院的相关领导在这个跨世纪的时间亲自前往武陵源考察。1998年之后,国际社会(国际遗产基金会)给予武陵源援助,援助武陵源进行红杉的修复和遗产的保护。
此后中国国务院亲自前往遗产地考察,并在考察之后指出武陵源的城镇化现象,以及基础设施过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随后发生了武陵源举世瞩目的跨世纪的大事件,即世纪大搬迁。可以看到这张图,红色的区域是武陵源搬迁的规划实施点,而绿色的区域是已经实施的点。武陵源在这里实行了大规模的跨世纪的大拆迁,所谓的大拆迁,是指首先拆除了一些违规违章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酒店、餐厅等。接着是一些居民点扩张的地方,武陵源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搬迁。这是保护遗产方面很重要的措施。紧接着第二次被关注,就到了2014年。在IUCN的保护展望中,武陵源被列入了橙色的重点关注类。IUCN关于武陵源的报告的措辞是非常犀利的,比如说武陵源的完整性及自然景观,尤其美学价值,在当前普遍受到不可接受的下降和丧失的威胁。同时强调武陵源的旅游设施过度开发和持续的游客增长带来的人流拥挤,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很大的威胁,城镇化、商业化的发展带来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需要给予重点关注。法律法规健全,但执法能力较弱。尤其是在控制旅游发展的问题方面,包括多头管理、不协调的管理行为、过度的未加控制的设施建设。同时提到了新修的五条公路、一条轨道、两条索道和一部观光电梯,以及三家酒店和餐厅等。总之在报告中,对于武陵源的关注呈现非常严峻的形势。
2015年之后,遗产中心给中国政府写信,是关于要求武陵源提交保护状况报告的事情。2015年需要提交一份保护状况报告,即 SOC(全称是State of Conservation)。提交保护状况报告之后,遗产中心需要在2015年的遗产大会进行审议。后来团队受到武陵源区的相关职能部门委托,为其开展一个保护状况报告的编制。这个报告制作非常困难,但我们依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提交。我们针对报告里面提及的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逐步梳理,包括酒店、商铺,大多已被拆除并且修复了。
图10这张图片是在武陵源的历史资料中搜寻到,包括石柱下建的酒店。而这张照片是我亲自前往现场拍摄的。我们对照这个点,可以看到上面两个食柱,以往拆迁的酒店已经全部被拆解,且进行了生态修复。这张照片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包括这两张照片的对比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这就是武陵源景区的主入口,可以看到之前这一区域基本是酒店设施,后来进行了拆除和生态修复。在我们的报告中有很多组对比的照片,可以提供充分的论证。
虽然2014年武陵源的情况才再次被关注,但从1998年IUCN第一次给予关注时,中国中央到地方政府各个管理部门都非常的重视,已经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在2014年IUCN再次关注时,我们已经有很多的证据可以展现。其次IUCN很关注的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问题,可以看到他们关注到武陵源建设了两条索道、一部电梯,还有一个观光电车,以及新修的五条公路。后来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发现实际上我们不止修了两条索道,事实是修建了三条索道。2014年,又修建了一条索道,但IUCN没有查到相关信息,2014年的报告中也没有提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是天子山索道、杨家界索道,图11是刚刚提到的观光电梯。
后来关于五条公路的部分,我们核查后发现仅仅新修了两段公路。一段在遗产地,一段在缓冲区,我们对其进行了逐一的评价,承认我们修建了三条锁道、一部电梯、一个观光电车、两段公路。这是我们进行的相关基础设施的视域的影响评价。可以看到,这是天子山索道的视域的影响范围,这是观光电车的视域影响范围,这是观光电梯的视域影响范围。张家界索道、黄石寨索道,都运用了相关的3s技术分析,有许多视域分析图等。
图12黄石寨索道的视域影响情况、杨家界索道的视域影响情况,以及百龙天梯视域影响情况和天子山索道的视域影响情况。我们客观地承认武陵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美学景观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整个面积占到有影响的总共的面积比例是非常低的,不到2%。其次我们分析了一些索道电梯,在促进遗产保护、促进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和当地老百姓致富方面,发挥了众多积极作用,包括防火、通行、突发的游客事件等。很幸运的是,IUCN很认可我们的分析。这是观光电车的视域分析情况。当然我们进行的回复还有很多,比如IUCN十分关注的游客人数情况。他们引用了一篇报道,指出武陵源的年游客量达到1700万人。后来我们对此进行了澄清,我们查到报告的原文网址,发现它是中英文对照的报告。中文写的是1700万人次,而英文中写的是1700万人。也就是说报告的翻译存在问题,把“人次”翻译成了“人”。
以上是我们呈现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IUCN的门票统计是按照这个游客的交付来统计的,比如一个游客买门票统计了一次,买一个索道就统计一次,下电梯统计一次,上另外一个索道统计一次,下另外一个电梯统计一次。也就是如果一个游客进入景区,坐了一条索道,又坐了个观光车,可能会被统计到5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年会承接一次性进山的人数,大概在300万人左右。并且我们找到了武陵源景区的总体规划,发现300万人是在景区的容量范围内。
因此,2015年提交的保护状况报告很好地解答了IUCN和国际社会关于武陵源的关注。2015年这份报告在大会审议中,得到了IUCN和世界委员会的认可。
世界委员会并没有要求武陵源拆除其中的任何一个基础设施,但是他们提出了几个非常严苛的要求。第一,武陵源以后不能在遗产地内再建设类似的基础设施。可见,为什么世界委员会能够促进遗产保护?比如之前武陵源是蠢蠢欲动的,想建一条腰子寨索道。但是因为有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议,武陵源担心国际的关注,因此现如今已经彻底放弃了这一想法了。另外一条索道的建设,也是国际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动力。国际上另外一个要求是,武陵源一定要严格按照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172条的要求,在建设任何不可逆转的决定之前,一定要做严格的影响评价,并提前告知遗产中心。后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这一方面做得都非常好。武陵源区域政府、张家界市政府、湖南省政府也高度的重视,对每年的决议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任务分解,逐渐落实。后来提交了保护状况报告之后,2015年发布了一次决议,要求武陵源2018年再次提交保护状况报告。2018年,我们按照要求提交了保护状况报告。在2018年之前,2017年的保护展望中,武陵源还是第三档重点关注类。而2019年审议保护状况报时,武陵源又得到了认可,并要求2020年再次提交保护状况报告。
2020年提交之后,很多问题被逐渐解决,目前唯一问题是,武陵源风景规划还没有交的问题,即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武陵源风景规划到IUCN进行审查。自然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在去年福州自然遗产大会上进一步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IUCN的认可。但依然要求我们今年再做一次保护状况报告,今年的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已经做完,并已通过国家的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提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武陵源的保护历史。从过去纳入遗产名录之后,成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风景名胜区、成为地质公园、成为遗产地之后,武陵源的旅游大开发的思路,以保护为辅、开发为主的阶段,慢慢进入到开发、保护共同重要的阶段。到如今进入以保护为主、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整个过程当中,武陵源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蝶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武陵源的蝶变是得到了国际国内的相关管理部门、专家团队以及地方各个相关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从而导致武陵源能够从重点关注类到第二类的升级。如今来看,武陵源各方面的管理非常有效,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改进。我们看到武陵源整个的遗产价值非常好的保护,完整性得到较好的维持。因此我想给大家进行这个案例的分享,希望对其他遗产地,以及将来的研究产生借鉴作用。
王心源|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实在性与评价标准真理性的思考——兼谈作为一门科学的文化遗产研究是可能的吗?